新型化工成果19条

新型化工

新型化工成果19条

编号 成果名称   技术所有人
供给摘要 技术成熟度 技术领域1级 技术领域2级 技术领域3级
1 一种分体嵌套式单边螺栓紧固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体嵌套式单边螺栓紧固件,圆头螺栓尾部设置圆头螺栓操控杆;嵌套分离为若干部分,各嵌套部分尾部设置有嵌套操控杆;圆头螺栓和嵌套通过操控杆及安装盘进行定位安装。将安装盘穿入圆头螺栓操控杆相应定位孔,通过圆头螺栓操控杆将圆头螺栓穿过安装孔,通过嵌套操控杆将若干个嵌套依次进行安装,然后通过圆头螺栓操控杆将圆头螺栓回抽,圆头螺栓的螺栓头将嵌套紧压在安装孔内侧孔壁上,分别拆下安装盘及嵌套操控杆,将紧固垫圈和螺母穿过圆头螺栓操控杆进行安装,通过螺母与螺栓的螺纹连接将螺栓圆头压紧在嵌套头部外表面,嵌套头部内表面则压紧在安装孔内侧表面。本发明可实现单侧作业、完成结构件的连接与紧固,且可以实现重复利用。 实验阶段 新材料 精细和专用化学品 电子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同济大学
2 化妆品用纳米抗紫外分散液 本产品采用微乳液与均匀沉淀相结合的先进制备技术,制备出高纯度的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然后在二氧化钛表面均匀附着上无机物或有机物包覆膜,有效控制其微观分散和表面态结构。并采用特殊的微观混合和微观分散技术,配以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制备出均匀稳定的油性或水性体系分散液。本产品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在拥有良好流动性的同时,提供超过50%的固含量,长期稳定存放,不产生分层,析出现象。作为添加剂添加入油包水或水包油体系化妆品时,有良好的相溶性和分散性。 实验阶段 新材料 精细和专用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上海大学
3 具生鲜特征风味的热敏性果蔬饮料加工技术 常规果蔬汁(饮料)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杀菌法,加热常使一些热敏性果蔬生产的果蔬汁(饮料)损失其原有的生鲜特征风味(香气和口味)、营养成分和色泽,产生“煮熟”味。本技术采用新的果蔬汁(饮料)工艺则能解决这一难题,生产制备具生鲜特征风味的热敏性果蔬饮料。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上海大学
4 水果纯天然原味果汁生产技术 纯天然原味果汁,不添加香精、色素等,采用现代高新科技方法,可完全保留新鲜水果的风味和营养,保质期因水果不同在6、9、12个月不等。设备投资成本较传统工艺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特别适合哈蜜瓜、杨梅、草莓、香梨等目前国内外难以解决的高难度果汁加工。纯天然原味果汁加工工艺国内外首创。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微生物发酵技术 上海大学
5 缝纫机 本发明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缝纫机,包括缝纫台和设于缝纫台上的缝纫针,缝纫针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往复运动,执行缝纫工作。缝纫机还包括位于缝纫针一侧的阻拦板和连接阻拦板和缝纫台的支撑装置。阻拦板通过支撑装置设置于缝纫台上,且阻拦板能够沿缝纫台台面的径向运动,阻拦板与缝纫台之间还预留有用于通过待缝纫的织物的间隙。该缝纫机能够防止在人工张紧布匹时缝纫针扎伤手指。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高效工业酶制备与生物催化技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6 一株高油脂含量的微藻及其蓄积高含量油脂的培养条件 本发明公布了一株高油脂含量的微藻及其蓄积高含量油脂的培养条件,可用于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其特征是该藻株为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oculata)的一个诱变品系,细胞球形,直径2-4um,色素体一个,淡黄绿色,侧生。该藻株易培养,在批次培养模式下,采用特定的温度、盐度、光照及连续充气条件,给予优化的培养液,经10-12天的培养,该藻株细胞的总脂占干重可高达60%以上,中性脂占总脂80%以上,其脂肪酸组成中16∶0、16∶1和18∶1占总脂肪酸90%以上。本发明的微藻藻株在本发明的培养条件下培养可获得高油脂含量的藻细胞,且油脂特性符合微藻生物柴油的标准。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上海海洋大学
7 假单胞菌属菌株及其筛选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株与三叶草共生的、降解多氯联苯的菌株及其筛选方法。所述细菌为假单胞菌属菌株(Pseudomonas?sp.),名为SYC01,该菌株于2015年5月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为CGMCC?No.10784。该菌株来源于三叶草根际共生的微生物,能够降解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而利用与三叶草共生的Pseudomonas?sp.降解PCBs的应用尚未见报道。该发明的确立,将在与植物共生的条件下消减土壤中的PCBs、防止PCBs对环境及生物的危害的治理工作中,扮演积极角色。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过联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非PCBs污染点的、三叶草根际的土壤中分离筛选SYC01菌株的方法。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上海大学
8 微型催化剂原位脉冲评价分析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型催化剂原位脉冲评价分析装置,它包括气源、控制系统、反应器、预柱、六通阀、恒温加热箱及气相色谱仪,所述反应器顶部设有脉冲口,以串联方式接入两只六通阀,其中,一只六通阀剩余四通中,两通接入活性气体或还原气体或惰性气体,其余两通串联到气相色谱仪的载气路上,另一只六通阀剩余四通中,两通之间设有预柱,两通接入惰性气体,气路设有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反应器、预柱、六通阀、管线分别置于恒温加热箱中,控制系统对其进行全自动化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催化剂的预活化-反应-采样-分析一体化,催化剂和原料用量少,反应产物全分析,自动化程度高,得到的数据可靠,可比性强,特别适合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实验室开发初期的筛选。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
9 一种测量生化产甲烷潜力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生化产甲烷潜力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发酵反应装置、气体采集装置、溢流槽,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装置的连接和系统气密性检查;接种物预处理;发酵液配制;无氧无二氧化碳环境的建立;气体采集和集气管液面重置;成分测定;生化产甲烷潜力的计算。本发明的方法具有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易操作,重复性好等优点,同时装置搭建简易,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占地面积小。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微生物发酵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0 酶的固定化及在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由动植物油脂与短链醇(甲醇或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所制备的脂肪酸单酯,可以直接使用或混合石化柴油作为燃料。目前国际上估算温室气体名单时,将生物柴油视为零排放,故生物柴油确实是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能源。目前,生物柴油主要用化学法生产,即用动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在230~250℃、酸或碱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化学催化法存在工艺复杂、耗能高、醇必须过量、反应液色泽深、杂质多、甘油回收困难以及产生较多废水等问题。酶法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一般在40℃反应)、醇用量小、甘油易回收,废水少,设备要求低等优点,实现节能减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固定化脂肪酶价格昂贵,成为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主要成本,限制了酶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的大规模应用。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 高效工业酶制备与生物催化技术 上海大学
11 医用高纯度乙醇酸酯规模化生产技术 乙醇酸酯或羟基乙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原料和医药中间体。2001年意大利专家报道了利用乙醇酸酯的高效抗菌活性,制成壳聚糖乙醇酸酯凝胶和交联明胶伤口敷料,并对大鼠组织修复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性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经含有乙醇酸酯的壳聚糖处理的动物,其修复的真皮能保留较高细胞结构,带有间叶细胞样的特性,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新生组织的高度水和作用清楚地证实壳聚糖的亲水特性。含有乙醇酸酯的壳聚糖胶能够调控早期伤口修复。此外,乙醇酸甲酯是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异三尖酯碱及其类似物的重要中间体,同时也是合成一些提高润滑油抗压性和耐磨性的抗载体添加剂的原料。此类化合物作为医药中间体及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乙醇酸酯的生产技术有多种,如:乙二醛和甲醇一步合成法,甲醛羰化一酯化合成法,甲缩醛和甲酸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特点,同时又有较高技术要求。目前,该类产品在国内少有规模化生产,不含卤素的产品更少,使该产品的应用开发,特别是作为医用材料的研发受到很大影响。我们经过前期研发及实验室中试生产,已完成了该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优化,适合甲酯、乙酯等各类不同乙醇酸酯的生产,满足吨级以上规模化生产要求。该项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国家基本药物原料药和重要中间体的技术 上海大学
12 一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是由5~30质量份的白术、10~30质量份的炙鳖甲、10~20质量份的旋覆花、10~20质量份的莪术、10~20质量份的虎杖为原料制成。具体制备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比称取所有药材,炙鳖甲打碎加10倍体积量水煎煮30分钟,再加入其它各药材,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水体积为药材总质量的8~10倍,每次煎煮0.5~1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提取液,过滤,浓缩,干燥,制得干浸膏。动物试验表明:本发明组合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肥胖大鼠的体重、肝重、脂肪重,显著降低高脂肥胖大鼠的肝脏胆固醇、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功能。这些药效与其能增加胆汁流量、调节和升高促进胆汁分泌以及脂质代谢的胆汁酸亚组分有关。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国家基本药物生产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
13 一种基于无机纳米硅材料的双重控制的药物传输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纳米药物技术领域和药物控制释放领域,是一种基于无机纳米硅材料的pH和紫外光双重控制的药物传输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对无机纳米硅材料孔道周围的修饰,嫁接pH控制部件与紫外光控制部件,两个部件通过化学键和疏水作用联结于同一个环糊精上。本发明通过双重开关的控制,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考虑到无机纳米硅材料的载药量大、稳定性好、易修饰等优点,癌组织与炎症部位的生理pH均低于正常组织的生理pH,本发明在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制剂制备方面,尤其是癌症与炎症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14 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一种材料为超小的油胺包覆的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另一种材料基于该超小的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将增强生物兼容性的PEG和具有活性官能团的硫醇通过配体交换的方式修饰到该超小的Fe3O4/Cu2-xS/Au纳米材料表面,构建了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活性基团功能化的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可作为诊疗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开发的Fe3O4/Cu2-xS/Au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具有生物兼容性和活性基团功能化,可作为多功能诊疗平台为癌症的高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诊疗试剂。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15 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物由中药材玄参、莪术、浙贝母、炒白术、生牡蛎、醋鳖甲配制成,所述药物组合物具有软坚散结,扶正抗癌之功效。经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所述药物组合物具有显著抑制肿瘤作用,其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小,对多种恶性肿瘤肿瘤如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效果显著;且其制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性高,价格低廉,临床应用广泛。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
16 含烯炔结构的异吲哚酮类化合物合成方法 异吲哚酮是常见的活性分子骨架,具有很好的药物活性,已用于抗退行性神经疾病、受体的拮抗剂或激动剂以及酶的抑制剂等等。而共轭烯炔结构也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含有这类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常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该化合物经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如催化加氢反应、分子间亲核取代反应、Buchwald-Hartwig反应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合成出一系列的含氮杂环化合物。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上海大学
17 地喹氯铵作为鼠类的生育控制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喹氯铵作为鼠类的生育控制药物的应用,经研究发现CTBS是啮齿类动物精子上特有的精卵结合受体,其抑制剂地喹氯铵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鼠的体外受精,其半抑制常数<100nM,对人体的毒性作用甚微;经研究还发现CTBS在啮齿类动物的精子上表达,且CTBS抗体可以抑制小鼠的体外授精,而在人的精子上并不表达这一蛋白。本发明采用地喹氯铵作为鼠类的生育控制药物进行使用,能有效的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精卵结合,达到控制鼠类的种群数量,实现无需农药即可控制鼠害目的,且其天敌食用该药物却不会产生危害。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18 一种硒化铜/介孔二氧化硅核壳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硒化铜/介孔二氧化硅核壳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硒化铜/介孔二氧化硅核壳纳米粒子为Cu2-xSe/mSiO2-PEG核壳纳米粒子,其中x为0-1,m为介孔。制备方法:制备Cu2-xSe纳米晶,通过CTAB将疏水性的Cu2-xSe纳米晶转移到水相中,再通过溶胶凝胶法以CTAB为模板在其表面生长一层介孔二氧化硅,最后表面修饰偶联上聚乙二醇,即得。在制备治疗诊断制剂中的应用。所得Cu2-xSe/mSiO2-PEG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不仅能够有效的光热杀死癌细胞,而且能有效地将抗癌药物DOX传输到细胞内,并具有pH和激光敏感的药物缓释性能,从而可以实现光热治疗和化疗协同作用。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东华大学
19 一种靶向环肽修饰的脂质体微泡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环肽修饰的脂质体微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靶向环肽修饰的脂质体微泡包括带有链酶亲和素的脂质体微泡,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微泡通过链酶亲和素与生物素的亲和作用连接生物素-聚乙二醇-可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的靶向环肽。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靶向环肽修饰的脂质体微泡的制备方法。将本发明的靶向环肽修饰的脂质体微泡应用于超声造影,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实验阶段 生物与新医药 化学药研发技术 创新药物技术  复旦大学

最新动态